切换城市

首页
讲师查询 课程超市 免费比价 内训众包
倪旭康

倪旭康 暂无评分

战略管理 商业模式

讲师官网:http://nixukang.sougen.com.cn/

付费查询讲师联系方式(无需注册 扫码即可)
仅需5.00元查询讲师或助教联系方式,仅限聘请讲师授课

立即购买

倪旭康二维码
扫一扫讲师移动官网
任意分享朋友圈
  • 查看详情>> 中投公司在成立短短的几个月中,连续展开了投资国外金融机构的活动,12月19日宣布以50亿美金投资入股美国第二大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开创中国企业在国外进行金融投资的先河。中国企业的投资行为,在国际上引起高度重视,很多机构和个人对此都纷纷发表评论,中国企业投资外国金融机构成为中国金融史上里程碑式的举动。 从国家管理部门和金融专家的眼中来看,中国企业投资外国金融机构是非常值得欣赏的事情,普遍的对此予以正面评价。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说:中国投资公司的目标应该是获得投资回报。 而著名的高盛公司亚洲区总经理胡祖六博士则认为:中国投资公司应致力于全球范围的资产组合,如股票、债券、商品期货等。只有将资产进行有效的投资并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使企业获得最大的利益。 专家既给中国企业投资国外金融机构的行为做了肯定,也直接明确了一点:中国本土的机构应该在资产增值的过程中,更加运用商业化的手段,在有一定风险承担的前提下,尽量通过投资的方式,获得资本效应的最大化。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企业投资外国金融机构,前途光明。 第一:这是国家金融改革的重要举措 中国历来实行的是保守的人民币金融政策,在07年陆续的进行了改革,中国目前正在向积极的金融政策方面靠近,以接近国际惯例。在中国进行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对美元浮动汇率、将施行银根紧缩、持续加息等措施,可以看出中国在金融控制方面具有了多种手段和具有了更强大的能力。这是中国在一定的外汇储备基础上,对资金流转率加强所产生的信心。可以这么说,在中国企业投资外国金融机构以前,中国政府从政策层面上,对于金融体系的管理和控制还没有充足的信心,而随着投资国外金融机构,使自己的资金进入到市场层面,这标志着中国金融体系的专业性增加,是政策调整的巨大胜利。而在对国外金融机构进行投资的第一步顺利产生,中国未来持续的向国外各类机构进行投资以进行更全面的国家金融资本运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从理财角度说,固定收益的投资价值小于非固定收益的投资价值 就和现在社会上针对个人有多种理财模式一样,国家资本也需要理财,且理财模式也需要从单一的债券等向风险可控的高价值投资模式优化,以获得最大的利益。在国外,资本投资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层面,从个人的投资,到企业的投资,到国家的投资,在高度市场化的格局下,只要经济发展顺利,大资本投资就能获得稳定的高额回报,而在这个层面上,中国企业和政府还处于较为保守的状态。从中投公司投资大摩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在向国际惯例靠近的同时,也在加强国际资本市场的介入能力,也将对未来市场运作后有投资机会的金融行业进行介入,从而进入到全球资本的领域,使投资有更多的回报,为企业和国家带来更多的收益。进行具有风险概念的投资,将使收益大幅度的增加。而中国企业敢于投资具有风险的项目,说明中国企业的资本量和专业意识均有所提升,已经足够抗衡一定规模的风险。从理财角度说明,中国企业的模式有了优化。 第三:多方持股是未来资本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企业在经历了多年的高度国有化历程后,中国政府逐步放开了对企业属性的控制,鼓励多种所有制的企业同时存在和发展。这也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一个重要举动。而中国企业,参与国际金融资本的效益分割,实现对企业的持股,既能从大局上协助某些优质企业持续发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承担分割与统一的效应。在多方面资本的介入下,大型的资本集团才能更加稳定和健康的发展。未来,中国企业进一步持有外国金融企业的股份和进一步增加股份所占比例,将是中国企业的发展方向。而中国随着金融行业向国际的逐步开放,中国部分金融资本企业被国际金融机构所介入也是必然的行为。从全球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下,中国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必然会在资本市场上实现相互渗透和参股,使包括中国本土企业在内的大型企业及金融机构,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发展。中国企业向国外金融市场注入资本,既是中国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金融资本行业发展的需要。世界大格局,决定了中国企业投资国外金融机构,成为受企业关注和欢迎的重要行为。 从国家政策的开放,到理财专业性的增加,到国际经济发展的大环境背景,各层面的举动都证明:中国企业投资外国金融机构是正确的一个举措,是符合国际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举动,是一个具有光明前途的过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投公司投资大摩事件里,我们看到了中国金融国际化的第一步,也看到了中国对于加强本土金融控制与投资能力的加强,中国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企业继续加入到对国外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投资中,以实现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和金融的国际融合性,而只要进行科学的论证与长线投资的理念,中国企业投资国外金融机构并获得良好收益,是我们一定能看到的。  
  • 查看详情>> ——产品差异,策略不同,品牌建立始于产品 目前我国生产的木地板主要有实木地板、实木复合地板(三层实木复合地板、多层实木复合地板)、强化木地板、竹地板和软木地板等五大类。其中竹地板和软木地板基材分别为竹子和树皮,产量很低。主打天下的还是实木地板、实木复合地板和强化木地板三类。 中国木材流通协会地板委员会得到的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强化木地板市场消费量突破1.5亿平方米,与去年相比大约增长30%左右;而实木地板的市场产销量为7000万平方米,目前增长速度不到7%;实木复合地板产销量3000万平方米。 由于产品所具有的特征和优势是不同的,因此,在消费者应用的场合和体验中,感受是不同的。也由此造成,在对地板品牌进行品牌建设的过程中,要因为产品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策略。 第一,由于材质差异,因此对木地板广泛应用的区域在产品类别选择上有所差别 在中国,由于区域跨度大,形成了在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及生活习惯上的本质差异。从而带来了因为位置的不同,气候和生活习惯就有了巨大的区别。在东北地区,很多地方已经在运用地热资源进行取暖,而在南方,则仍然是将自然调节或者空调作为改变温度的主要方式。但是这就对木地板形成了很多的使用差异。实木地板由于内应力变化不均衡,造成在面对热胀冷缩的过程中,地板不能同步缩涨,从而造成木地板的变形,因此,在北方区域,实木地板的销量会相对较小,而实木复合地板和强化地板则相对具有区域使用的优势。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注意到,强化地板具有最大的份额,很大的原因也就在于,其能使用的范围更广泛。这就是从销量提升中所描述的两个方向之一:横向的进行销量提升(纵向的进行销量提升,是指通过在区域营销手段的改变,将区域中销量潜力进行挖掘,从而造成销量的提升,往外意味着在当地的市场份额的增加;而横向的销量提升,则是在已有的销售区域之外,主要以通过寻找新的销售区域来形成市场的拓展和销量的提升,确切来说,就是寻找新的销售区域,开发一个新的蓝海,在木地板行业中,强化地板能在各种区域进行销售,无形中就增加了销售的空间,销量提升也理所当然。)而对于实木地板来说,则更注重在已有区域内的销量提升,这是一个竞争的过程,也是一个市场份额增加的过程。 第二,不同区域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不同,不能按照同样的区域来描述消费者需求对消费者的调研表明,对于木地板,消费者关注的关于产品质量本身的方面包括:是否变形,强度如何,光泽如何,纹理如何,外观如何,质感如何。而是否变形,强度大小与外观色彩成为消费者最关心的三参数。(对于木地板变形,是消费者投诉最多的方面,毕竟变形就意味着地板失去了原来的装潢价值;强度大小决定了对木地板在区域中的使用范围,也意味着对木地板保护的程度;而外观色彩,则是一个装潢是否符合自己心意的重要表现,合理的搭配比具有单一的好看更具有价值。)而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选择,对于几类木地板来说,就有了显著的优势与劣势的比较: 从以上两个方面我们注意到,其实对于地板本身来说,实木地板所具有的物理属性的优势并不是显著的,甚至可以说是具有不少的显著劣势。以上给我们几个思考: 第一,作为木地板企业,究竟是要以何种形式进入到该行业呢?选择以什么类型的产品为核心,将是木地板企业生死攸关的战略; 第二,从物理属性说,实木地板并不能获得更多的消费者的亲睐,那么,如何解决实木地板的消费者选择理由呢?这是作为木地板企业,在如何打造其品牌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的,就是:消费者为什么选择物理属性上不具有显著优势的实木地板?消费者的心理结就是是什么? 第三,实木毕竟是对木材资源的更大消耗,从未来环境的角度说,大量的砍伐森林以制造地板,将是对生态现状的毁灭,因此,制造实木地板,将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道义,也必须要把实木地板的价格大幅度的提升,从而才能获得应有的利润。消费者为什么要花更多的钱去消费实木地板呢?我们要给消费者和社会一个合理的解释; 第四,其实不论对于多有经济实力的人来说,要买动西首先是要值得的,尤其是在质量和物理属性方面。比如LV,就算是最低的价格的LV,也同样具有精致的设计,高质量的皮革,精细的工艺和卓越的品质感。那么对于从众多物理属性来说,都不具有显著优势的实木地板来说,又如何将劣势转化为消费者所能接受的优势呢?换句话说,即便没有好的属性,也要消费者从自己的眼光看后认为是好的属性。如果不能化劣势为优势,可以说,木地板的品牌是无法建立起来的。 木地板行业,由于产品类别的显著差异,在建立起品牌的过程中,要从产品的实际出发,按照不同的产品,形成差异的策略,进而获得相应的消费者的接受。  
  • 查看详情>> 提要:有心怎会无金?这样的钱赚来才会安宁。 倪旭康/文 旧有2厄英、苏丹红,今有欣弗、福寿螺!食品、药品安全堪忧,化妆品、装修材料等也毒性成分屡屡暴光,惊心触目。 9月5日,又爆出广东雅士利奶粉由于微量元素超标,维生素含量与标签含量不符,被国家工商局点名。“问题奶粉”早有数起,只不过这次竟然是众所周知的国内名牌,令人扼腕。由此而观,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中国消费者异常关注的焦点。质量安全生死交关,也给相关行业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质量安全纳入商道 中山大学卢泰宏教授说,现在企业经营乃“术”、“道”之争,但用纯粹的营销手段“术”去博取客户欢心,是短期效益,只有从“道”的高度去进行关注,才可能使企业在经历风雨后仍具竞争力,应该把质量安全纳入“商道”。 现在很多中国企业在追求利润中迷失,舍本逐末,在概念和各种包装上下足功夫,却将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抛至脑后,以至达到一定规模后,质量安全事件却屡屡出现,也由此形成了消费者巨大的质量安全信任危机。“瞬间辉煌”成为了不少早亡品牌的最佳写照。 如果一个企业让消费者彻底失去了信任,那离末日也就不远了。回顾对质量安全的承诺和实证,是一些大品牌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如万科房产——品质保证,是质量信心的承诺;海尔冰箱——铁锤砸出的信任…… 再看那些因为质量安全问题,失去消费者失去市场失去最后生存机会的企业,没有一个好的质量安全体系,就没有一个成功的企业。 质量安全提升战略 第一,从现在起快速反应。当别人以质量安全为危机而头痛的时候,通过合理运作,将质量安全成为自己的品质核心,从而迅速建立起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任度。值得佩服的是,在齐齐哈尔第二药厂发生严重的质量安全问题后,修正药业第一时间将企业的核心理念做了调整,以“修正药业——做安全药做良心药”的观念向外界广泛传播,这一强烈的安全保证信号也创造了连续几月来销量持续攀高的新记录。 第二,严把质量检验关。产品质量检验,必须从三个方面同时进行:一是严格科学的原料检验,第一步可以把企业的质量安全风险最大限度的控制住;二是加强中检中试环节,这是产品在形成最终商品前的必要检验过程,但是因为成本控制的原因,许多企业对该环节形同虚设,会带来很大质量隐患;三是出厂质量检查,这是建立在企业每个人心目中的一个“关”,除了对一般的商品合格进行检查,更重要的是要将企业的信誉进行检查。 第三,质量安全体系的升华。从制度到企业的理念都必须加强上升到战略的高度。对质量安全的无视或轻视,都是对品牌信誉的亵渎和威胁。标准的企业质量安全战略是对消费者负责,对企业信誉负责,对产品质量负责,是一个在各个环节中履行责任的潜化。 不管是在研发、生产、运输、销售和服务各方面,质量安全必须列入制造企业战略全过程。 最近一系列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譬如警钟长鸣,企业家、管理者要把质量安全上升到战略的高度去重视,否则等到出了致命的负面新闻再救火,则悔之晚矣。 领导者,领而导之,如能做好表率,真正做到心中有安全,承诺有质量,那么就已经从“商道”的角度作出了努力。  
  • 查看详情>> 维生素产品销售点评 倪旭康/文 保健品营销是中国所有产品的营销中,难度最大的。保健品营销最大的难度就是:如果要实现上量销售,要将本来消费者本来并非必需的产品,通过对消费者心理的认知改变,形成消费者对产品的批量购买。因此成功实现保健品的营销,核心是拉动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保健品营销的两个趋势愈发显著:1、对功效的认定使产品向药品方向靠近,这种手段在中国大部分的不发达地区和三级城市以下市场是非常盛行的手段;2、将产品的形态、包装等发生改变,通过一种对产品内涵的释义,更多的是在精神层面上与消费者的沟通,在渠道改变的情况下,向食品方向靠拢。在这两类营销的过程中,都要注意的是匹配,以加强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 从该企业所做的行为看,好象该做的都做了,但是为什么销量还是上去呢,其实,在整体的营销活动中,该企业无形中有了四组矛盾,造成消费者对产品的有效认知发生偏差,从而在销量上无法得到体现。 1、在传播定位上与消费者接受的形式有偏差,形成矛盾。确切来说,维生素类产品并不是成熟的细分品类,目前在对维生素类产品进行拉动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以消费者最终利益为切入点,如黄金搭档的:个子长高不感冒。。。。。,力度伸的:感冒远离你。。。。。。在维生素品类中,消费者更多接受的还是理性的诉求,而不是感性的诱惑,但是该产品却用了相对抽象的感性定位传播:含一粒,随时添活力。这就造成两个后果:A、无法通过理性告诉消费者,产品和其他维生素类产品所具有的差异;B、具有类似定位和传播的食品太多了,消费者凭什么非要选择这个产品? 2、渠道结构与市场拓展进度的偏差,形成矛盾。从该产品的渠道状况来看,无论是当保健品卖还是当食品卖,渠道都有问题。当保健品卖,保健品不是因为铺货就能形成销量的,更多的是对重点终端的维护,然后通过对消费者的强力拉动,形成有限的核心终端上量销售,进而才能进行有效的全面铺货(前提必须是强力拉动);如果是按照食品的渠道来做,为了降低分销的费用,一般都由经销商来完成相应的工作,以达到几个目的:A、承担各类费用(尤其是K/A渠道的入场和促销费用);B、销售网点的完善(一般分三个层次:K/A卖场;便利终端;零售店。其中对于小额快速休闲食品来说,便利终端和零售店在前期的作用更为显著);C、深度分销后对各类终端的物流配送和管理服务。对于该产品,第一没有通过有效传播的手段强力拉动消费者购买;第二没有通过经销商有效整合渠道,在便利终端和零售店没有得到显著的优势体现,反而将销售终点放到大型的商超,必然的结果就是,消费者到这些地方进行购买的机会降低。 3、促销的根本目的有两个:一是形成更大的影响,二是让老顾客在选择时有更多的理由。因此,各种类型的促销更适合产品在发展期,而不是在生存期。促销这种推广方式,不适合产品在市场上所处的初级阶段。该产品期望通过促销能形成销量与市场所处的阶段形成矛盾。新品上市,要解决的首先是消费者认知的问题,而不是让消费者加大购买量的问题,如果为了促销而促销,结果就是消费者记住了促销而忘记了本来需要记住的产品。当促销本身在众多的促销类型中无法体现差异和显著优势的时候,促销对于销量的提升并没有显著的帮助。另外,促销进行的场合局限在大型卖场和超市周围,很难形成广泛的影响力,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对于新品来说,促销如果是配合高空的广告传播能形成一定范围的影响很大,但是如果没有高空的配合,影响就局限在日常到超市购物的群体中,影响力降低;同时,这类的促销仍然没有解决消费者对产品认知的基本问题,如果没有一定基数的初始消费者,促销的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 4、春节期间销量的上升,对某些产品来说是现实,对更多的产品来说,是梦幻。春节销量的提升是以礼品市场的快速膨胀为基础的,那春节送礼送什么?本质来说送的是“面子”。因此,能在春节期间形成销量显著上升的产品,一定是在平时已经具有了相应的知名度和一定基数的消费者才有可能实现的。促销这种方式从本质来说,是不能迅速提升产品在区域中的知名度的,也就无法迅速提升所谓“面子”的问题,自然在礼品横行的春节期间无法形成有效的销量。 鉴于该产品存在的几组矛盾,建议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如果产品希望走的是快速消费品的路线,那么首先应该考虑对产品形态的改变,就象“雅客V9”不是保健品而是糖果。含片这种产品形态不适合包装成有功能的食品,更容易让人重新联想到药品; 2、如果要走快速消费品的路线,建议在渠道格局上进行有效的掌控,在前期,更贴近目标消费群的终端对于销量的提升更有帮助,比如便利店等(越大规模的超市越适合节假日的集中消费,而不是零星消费); 3、如果按照保健品销售的方式进行,在前期阶段要加强对服用产品后对产品体验的传播,将“含一片,随时添活力”进一步强调为类似:含一片,疾病疲劳都不见,随时添活力。 4、要快速提升消费者认知,在一定范围内要有多种形成的整合传播,多种层面上形成对消费者的感官刺激。可以考虑在局部地区的广告投放和公关活动的进行,以快速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实现在更广阔的区域内更多的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和购买。  
  • 查看详情>> 最近一项关于手机牌照发放退出机制的新政策在起草中,旨在解决竞争混乱、产能过剩的状况。专家预测国内85家企业将在2008年减少到45家,劣质、库存严重者将直接被摘牌出局。目前国产手机市场份额不足30%,然而联想、康佳、夏新等国产手机最新一季财报显示,业务增长幅度在30%以上,他们仍没有放弃回暖的努力和希望。 中国手机市场主线是技术和时尚,消费需求也被分化为三个层面:NOKIA等的实用、专业性;MOTO、索爱等成为时尚代名词;国产手机在快速跟进,抢占中低端市场上能体现价值。消费者的分化,使外资品牌与本土品牌在市场上有了不同的空间,在盈利模式上也形成了显著的差异。相对外资品牌在品牌、技术上具有的卓越优势,内资品牌在价格、模仿上具有差异优势,对于分割外资品牌的市场,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国产手机厂商如何在被称为“僵持年”的2007年还能坚持生存下来,并快速发展出与国际品牌抗衡的竞争力呢? 三项可利用因素 手机的消费人群拓展形成中国庞大的手机消费基数。中国现有手机用户超过2.3亿,移动、联通分别定制了大量的贴牌和品牌手机,强烈激发了消费者对于手机的更新欲望。手机总量增加更来自贴牌手机,这给中国本土的品牌手机生产企业以巨大的商机。 手机更换的周期在缩短,在消费人群基数没有大幅扩大的情况下,消费容量却出现巨大增加。中国手机消费观念正在从手机是耐用消费品向手机是时尚消费品转变,这种转变让众多的国外品牌及营销专家吃惊不已,中国传统消费中“喜新厌旧”的习性,使中国手机消费观念成为世界领先。 本土手机品牌通过快速模仿的策略,降低了成本,也获得了竞争的优势。本土手机通过良好的模仿,在功能和外观上体现了优势,在低端产品中具有了良好的占有量,消费人群也在向低收入层次转移。手机技术的垄断随着中国手机企业对外企的兼并,加速了技术的开放,因此能形成中国手机企业的快速模仿,这正成为对外资品牌巨大冲击的重要因素。 三种需提升指数 中国农村市场的份额指数。中国农村市场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区域,也是手机消费者群体快速扩大的区域,低收入决定品牌并不是核心选择因素,谁占有农村市场,谁就有机会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价格优势外的技术盈利指数。由于中国本土手机企业在技术上不具有优势,无法以技术引导市场,从而失去了利润最大的刚开发时机,只能在未来通过对价格的降低以形成竞争优势,虽然获得了一定市场份额,但是失去利润将使中国本土手机企业竞争能力进一步降低。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将获得3GTD-CDMA产业链上的独有优势;另一方面要改变同质化的竞争水平,必须要专注创造自己的专利技术发明。 本土手机的品牌魅力指数。中国本土手机的品牌相对外资品牌,具有较大的成长空间,但是不能只靠“物美价廉”,同时也可强调“中国人用中国造”的自信民族品牌形象,更容易获得中端及以上人群的心理认同,并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

首家按效果付费的培训众包平台

0755-83802522

周一至周五 0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