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首页
讲师查询 课程超市 免费比价 内训众包
陈西君

陈西君 按效果付费 暂无评分

职业素养 心态压力

讲师官网:http://chenxj.sougen.com.cn/

付费查询讲师联系方式(无需注册 扫码即可)
仅需5.00元查询讲师或助教联系方式,仅限聘请讲师授课

立即购买

陈西君二维码
扫一扫讲师移动官网
任意分享朋友圈
  • 2015-04-21
    查看详情>> 在Ziba设计咨询公司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创意总监。她能够想出其他任何人都想不出来的点子,为公司赢得了一个又一个客户。然而在完成项目方面,她存在一些问题:不是没有按时完成任务,就是成本超出了预算。公司派了一位项目经理与这位创意总监搭档做一个新的客户项目。这种搭配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事情一下子井井有条起来,他们不但能按时完成各项任务、不超出预算,而且还拿出了让客户和项目团队全部满意的解决方案。 每次这两人搭档,他们的工作就天衣无缝。而如果分开的话,这位非常有才华的创意总监就磕磕绊绊,难以完成任务。最关键的因素不在于这两人的个人能力,而在于这两人在一起时的工作方式——作者把这称作“团队炼金术”。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恰当的人员组合能够弥补其短板,发挥其特长。在一个项目团队中有四个关键角色:创意者、修订者、执行者和协作者。这四种角色应当遵循以下搭配原则。 规则1:创意者需要修订者。创意者想出各种概念,让他的团队深入挖掘;修订者找出其中最有用的概念,给出反馈,让团队集中精力。 规则2:创意者和修订者需要执行者。执行者热爱从无到有的创造性过程。对执行者来说,没有什么比看到抽象的东西变成现实更能带给他们满足感。执行者对团队的其他人说:“告诉我你们想要什么,我就能让它变成现实。” 规则3:大型团队需要协作者。在小型团队中,基本不需要协作者,因为大家彼此认识,目标一致,很容易分享信息和协同工作。但在大型团队中,要实现分享就需要一个专门负责这件事的专家——协作者。 团队炼金术就是要通过不同的角色搭配,让每个人都各尽其用,使团队发挥出最大效力。不同角色的重要性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会发生变化。大多数项目都可以分解为三个阶段:界定、规划和开发。一般来说,修订者主导界定阶段,与创意者在规划阶段紧密合作,接着就退居幕后,让创意者和执行者在开发阶段承担主要任务。较复杂的项目可以设几个创意者和执行者,不过修订者一般只有一个,除非需要多个修订者来做完全不同的任务,因为要是修订者之间意见相左,那还不如没有修订者。团队的规模越大,协作者的价值就越大。他要负责安排任务,协调所有人的工作,并确保各位创意者和执行者之间沟通充分,避免重复工作。 如果你想要达到最佳的“炼金”效果,就要准备好让团队成员在不同时间承担不同角色。一个协作者可能在项目的早期规划阶段承担修订者的角色;他的协作能力或许要等到规划阶段才能用得上,这时会有更多的创意者和执行者加入进来。在界定阶段,执行者也能成为有效的修订者,因为他们要负责把规划出来的方案付诸实施。执行者有一双锐利的眼睛,能在早期讨论阶段判断方案是否切合实际,帮助铲除不可行的点子,免得牵扯太多精力。更常见的情况是,几乎所有人都能担任创意者。有效的“头脑风暴”就是建立在这种能力之上。 无论什么项目,要想让团队炼金术发挥作用,你就要把身边的每一位专业人士看作一个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职衔、一份简历或一系列技能的组合。如果能理解这一“炼金术”的精髓,小企业几乎可以无限地变得更灵活,大企业则可以变得更有创造力。
  • 2015-04-21
    查看详情>> 1.写下新创意 在亚马逊,高管会议一开始并不是电话会议或Power Point文稿演示,而是阅读,大量阅读。据《财富》杂志报道,贝佐斯说集体阅读有助于保证团队的注意力不会被分散。对于高管来说,更关键的则是写作备忘录的技能。他说:“写出完整句子的难度更大。它们有动词。段落又有主题句。如果没有清晰的思路,你根本无法写出一篇长达六页、叙事结构的备忘录。” 正如创业者、作家本·卡斯诺查(Ben Casnocha)所言,当你在讲话时,观众很容易就能填补你创意的空白,让你易于掩饰细节错误。贝佐斯通过要求团队成员将一切记下来,就能让他们全面考虑一个创意的每个细节,令其在未来的几年里更经得起考验。 2.让团队成员成为企业主人 相比硅谷其他传科技巨头高薪酬高福利的员工激励手段,亚马逊更推崇“精益经营”模式。它不向员工提供免费的午餐,相反,会将薪水压得很低,甚至有传言亚马逊曾将门板当作办公桌使用,而非价格高昂的现代化办公工具。但这并不意味着亚马逊员工报酬不丰厚。 亚马逊更喜欢用期权而非现金激励员工。贝佐斯在1997年致股东的信中称:“我们很清楚,亚马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吸引和留住员工,每一名员工都希望成为主人,因此就应该让他们成为主人。” 3.遵循“两个披萨原则” 贝佐斯坚持不惜一切代价避免自满情绪。《华尔街日报(博客,微博)》曾经报道,一位亚马逊前高管回忆说,在一次活动上,有几位经理建议员工应该加强交流,但贝佐斯站起来说,“不行,交流是可怕的!” 相反,贝佐斯主张企业应该实行分散管理,甚至陷入无组织状态也无关紧要,只有在这种氛围下,独立思考才能在与集体意见的较量中占得上风。他认为,要让团队尽可能的小,同时适度限制员工之间的交流。贝佐斯说,他对“两个披萨原则”推崇备至:如果两个披萨都喂不饱一个团队,那说明它太大了。 4.专门拿出时间来思考未来 《连线》杂志在1999年一篇有关贝佐斯的人物专访中披露,他每周都会预留出两天时间来畅想生活,寻找新的创意。有时,他只是上上网,或者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5.对长远目标例行“签到” 《连线》杂志在1999年的报道中还谈到,贝佐斯每个季度都会与助手会面,评估后者在12个预选计划上的进展。贝佐斯这样做主要是希望通过检验自己在过去三个月中的成绩,保证每天不会虚度光阴。这种签到式的做法有助于确保他始终坚持长远目标,同时注意力又不会被新的、稍纵即逝的创意所分散。 6.逆向工作法 在创立以后的近二十年里,从线上销售图书起家的亚马逊,不断进军音乐、云存储、内容制作等新领域,这些尝试看似随意,实则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一切从顾客的需求出发。这种“逆向工作法”(Work backwards)模式不同于“技能导向法”(skills-forward),在后一种做法中,个人或企业往往会根据现有的技术和能力来决定下一步动作。
  • 查看详情>> 当今社会角角落落都在谈团队,不同行业在谈,不同组织在谈,不同的人也在谈。在国家面临大难大灾时,新闻媒体会谈众志成城,谈民族凝聚力。政府领导人在工作交接时,也不会忘了谈两点,感谢上界政府团队对其信任与工作的支持,相信下一界政府团队会团结在新领导的周围,取得更大的胜利。就连娱乐圈不同的颁奖盛典上,获奖明星们在感谢完爹妈外,谈得最多的还是感谢剧组,感谢团队的每一个人的付出。团队在企业中更是常见的话题,团队培训成为每一个新进员工的必修课,即使不举办正式的培训,领导也会在大会小会上不停的唠叨。总之,大到国家小到企业的每一个组织部门,团队这个词被每一个人熟知,熟知到就像我们知道人活着就要吃饭一样。 但团队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谈团队?重视团队又有什么作用与意义?其实,大家经常讲到的团队并不限于这个词的本体,而是指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指一种为了实现目标而积极进取并彼此承担责任的团队精神。每一个人嘴上谈到团队二字,其实每一个人的内心就已经赋予了它一定的内涵。 综合大家心目中的画面,团队指的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这个团队有一位大家一致认同的领导人,带领着大家去努力追求大家一致认同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不同专业能力的人聚在一起,拥有互补的技能,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彼此协作,并且愿景彼此承担责任。 可就是这样一个大家都非常重视的团队在现实中却存在的很多的问题,往往人们碰到的团队所产生的绩效却不如人意。 主要表现在: 第一:组织内大团队的目标分解到部门的小团队目标后难以统一,甚至出现小团队目标之间的相互冲突。主要原因有:往往组织的大目标不能有效分解到组织内部的小团队,小团队100%完成目标后,大团队目标完成不了。大的团队文化氛围没形成,小团队建设得很好,但不能融入组织大文化。 第二:团队成员对领导和组织产生不满情绪,团队士气低落,团队生产力水平低下。主要原因有:组织目标管理不善,导致目标难以实现,员工缺乏信心;员工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缺乏激励;组织内部缺乏公正公平的评价准则;负面评价严重,领导对员工的批评过多。 第三:团队成员技能差,难以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主要原因有:选人不善,管理者一开始不知道要什么样的人,结果乱招选了不合适的人进来了,给团队管理带来负担。用人不当,不能用人所长,工作安排错位,人岗不能匹配,导致员工优势不能发挥,最终,不仅事情没做好,反而挫伤了他们的积极心。育人不专,不注重系统的,专业的培训方法,更没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员工能力得不到提升。留人不诚,管理者缺乏对优秀员工的重视,忽视对优秀员工的培养与激励,导致优秀员工流失,团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总是出现人才的青黄不接,导致整个团队能力不限,目标难以实现。 第四:团队成员价值观差异大,彼此协作无责任感。主要原因有:团队合作过程中大家分歧不断,且不能得到快速有效的控制与解决;团队成员缺乏责任感,不愿景彼此承担责任,导致团队协作能力下降,工作流于形式,难以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以上种种现象产生的最终结果就是团队效率低下,团队人员执行不力,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那么,如何从源头上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工作的方法问题,团队的效率问题,上海麦孚企业管理咨询机构根据长期企业服务实践,研究认为提升团队执行力的主要源动力可归纳成以下几点: 第一:团队树立激动人心的目标。 目标的制定的要有科学性,可以借鉴管理上大家常用的smart原则。目标尽量具体清晰,能够量化的要量化,只有这样才能让团队成员清晰的感知实现目标的进度,目标完成的程度。另外,目标的制定要结合现有资源,既要符合实际又要具有具有挑战性。最后千万别忘了要有一个时间期限,什么时候完成。 第二:具备一批能完成目标的优秀员工 团队目标的实现,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分工合作,分工的不同,就需要不同专业的人才,从而保障每个人的技能都是团队所需要的。同时,不同的专业人才聚到一起为了实现目标,就需要有合作的态度,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只有彼此协作才能完成一件团队的作品。有了专业的人才队伍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这么多专业的人才是不是都能够面对压力去积极进取去完成工作任务,这个过程,优秀的团队成员就需要具备一些成功者的信念,成功学上有著名的九大理念就非常不错,可以借鉴,如:天助自助者;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每天进步一点点;没有不可能,只是暂时没找到方法;我是一切的根源,;成功是因为态度;我是我认为的我;决心决定成功;太棒了。 第三:拥有良好的制度保障优秀的人去完成激动人心的目标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要有激励机制,目标实现了员工会获得哪些奖励,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员工与表现一般的员工有何区别,有没有一些大家看得到摸得着的公平机制,保障组织的公正公平的文化。这样的机制不仅能保障团队士气,更重要的能留住优秀的人才。这就需要团队中有对目标的考核机制,用制度去考核每一个员工的表现,用制度去引导员工的行为与观念,促进目标的达成,从而有效避免人治的不公现象发生。 第四:创造和建立促进相互协作的科学制度与流程 目标管理的过程要尊重科学,要不断的借鉴行业标杆组织的工作方法,以提高团队生产效率,如生产型企业引进精益生产,研发型企业引进国际项目管理方法,销售型企业采用先进的CRM管理软件等等。但这其中最最重要的还是要建立一种相互合作的保障机制。此种现象企业内部很常见。大家都对各自的岗位职责负责,却没人对团队的总体目标负责。此种现象的发生,不仅是员工责任心的问题,也有企业内部的工作协作机制、考核方式等存在问题。所以为了避免三人植树现象的发生,组织要创造和建立促进相互协作的科学制度与流程。通过机制与法制,保障团队目标的实现。 第五:注重核心企业文化建设 世界上还没有哪家企业的制度已经趋于完美到不需要人发挥智慧了。组织中制度规定不到的地方,更多的要靠人去解决。这时,人怎么解决,以什么态度去解决,用什么标准去解决,解决的效果怎么样,可不可以不解决,这完全取决于每一个人的责任心。靠人去解决问题的地方就需要靠每个人的责任心,就像法律规定不到的地方,就要靠人的道德去引导一样。如:见人落水,救还是不救,法律管不了,那么就要靠人的道德力量去管。那么组织中的这种道德标准就企业长期形成的约成俗成的企业文化。所以一个组织,要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去营造一种敢于担当、愿景相互承担责任的双赢的组织文化。并且要不断强化这种观念,要让大家相信团队的力量,并愿景彼此承担责任,才能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 综上所述,无论在树立科学的目标、选择优秀的人才,还是建立科学的制度流程,营造双赢的团队文化,上海麦孚企业管理咨询机构研究认为去推动和实现这些目标的重任还是落在团队的领导者身上,影响团队执行效率的最核心的源动力还是团队的领导者。因为优秀的领导者决定团队正确的方向,优秀的领导者能发现和留住优秀的人才,优秀的领导者会积极的去建设良好保障制度,优秀的领导者善于在组织内营造正面的积极向上核心的企业文化。
  • 查看详情>> 企业文化是一个既虚又实的概念。当我们的员工面对客户、为客户提供产品与服务时,能让客户强烈地感受到企业内在的文化功力。这就提出一个问题,文化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中国的企业走到今天,我们要提出重塑企业文化的问题?为什么一个企业的基业常青,它的核心的基础是所谓文化建设?为什么说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为什么说现代企业管理最高层次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要回答这些问题,要从中国企业成长和发展过程入手。我认为,中国企业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所有问题,仔细去深究和挖掘的话,会发现它的背后都会隐含着文化的问题,都会有来自文化本身的内在驱动。 中国企业在成长和发展过程当中究竟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呢?我把它归结为十个问题,这十个问题都跟企业的文化密切相关。 问题一 为什么中国很多明星企业很快成为流星企业? 一个企业成长和发展的核心命题是什么?——就是可持续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企业如何持续地活下去。从企业角度讲,活着是硬道理,就是说如何使得一个企业变成一个长寿的公司。第二,如何才能活的更强壮、更健康。企业不仅要活的长,还要活的健康、强壮,这就是做强做大。中国企业在20 年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一夜成名,但很快由明星企业变成流星企业。这就存在一个问题,企业如何才能活的更长一些、更健壮些。我认为,一个企业是否能持续活下去取决于两个最基本的要素。第一个我把它称之为理念依据,一个企业能不能持久活下去,关键在于你有没有理念依据。所谓理念依据就是你有没有文化,有没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有没有对你的未来、你的战略有完整系统性的思考。第二个依据我把它称之为客观依据。企业能不能够持续的活下去,光有理念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市场,要选择一个有前途的市场,大市场才能孵化大企业。选择了一个有前途的市场,并不意味着你就能活下去,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在这个市场中去赢得客户,赢得客户的忠诚。 中国很多企业从明星变成流星,从根上讲,是很多企业过去是在一个机会主义条件下获得成功的,都是凭借老板抓住某项产品、某项技术,抓住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机会,运用非常规运作,一夜之间把企业做大。企业做大后,很多企业反倒搞不清楚这个企业是干嘛的?我的企业要为谁服务?企业客户是谁?企业未来要选择什么样的产业领域?企业在这个产业领域中处于什么位置?处于这样的位置要用什么样的经营模式?要有什么样的核心专长与技能?企业内部如何配置资源?配置资源要采用什么样的原则?对于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很多企业没有完成系统思考,所以反倒在有了钱以后、大了以后找不到方向。这些问题都是一个企业需要思考的文化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通过文化建设帮助企业实现系统思考,实现战略落地。所以,我们最早写“华为基本法”,“华侨城宪章”,“迈普之道”,“新奥企业纲领”等,都是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企业家去完成一个系统思考,实现我们所讲的战略落地。一个企业能不能够长寿首先要有理念依据,三流企业是卖力气,二流企业是卖产品,一流企业卖的是技术,超一流企业卖的是标准,卓越型企业卖的是文化。但现在绝大多数企业还处于三流、二流,卖力气阶段。 一个真正的企业,要立足于成为产业的领袖,成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栋梁的话,最终它要卖的是文化,企业的文化融入了整个社会文化当中,对整个社会文化具有推动作用。所以说从这一点来讲,文化建设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我们去帮助一些企业去完成一个系统思考,文化建设是帮助企业家完成系统思考的过程。 问题二 为什么企业高层与中基层有沟通障碍,难以达成一致? 企业内部常有这样一个问题:企业高层与中基层间,对一些最基本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达不成共识。现在很多企业家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是觉得对下面的员工执行力不足。很多企业家买了大量的书让下面的人去读,结果越读大家越不知道该怎么执行了。我问一个企业家,你为什么要买这么多书?他说,我现在的理念很好,我的战略没问题,就是缺乏执行力。我反问一句,为什么员工缺乏执行力?责任在谁?我认为,执行力不足是因你领导力不够,你的理念、战略没有一个传递系统,下面的人并不理解你要干什么。对他提出什么样的要求?企业要向何处去?企业要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企业未来要采取什么样的战略?对这些基本问题大家都不理解,就很难执行,彼此之间没有共同语言。企业只有建立共同的语言系统,员工才能理解高层的战略意图,理解高层所提出的要求,才能正确的去执行你的战略,彼此间达不成共识就很难具有执行能力。所以,具备执行能力的前提必须要有共同的语言系统,尤其是企业家与中基层必须要建立一个文化传递系统。 1996年,华为的任总来找我说,他最近收到一个五百人的工资单,一看就傻了--2/3 的人根本不认识。他说这字是签还是不签呢?要是签了肯定是瞎签,因为2/3 的人根本就不认识,人力资源部又没提供一个客观的标准,授权让下面的人去签又不放心。他发现,企业大了以后,高层的理念开始跟中基层出现偏差,老是传递不到位、理解不到位,下面的人也很困惑。创业时都在老板眼皮下工作,老板一眨眼睛大家就能悟到老板在想什么。而企业大了以后,几个月都见不到老板,老板又常提出很多新的理念,大家越来越听不懂,越来越跟不上。老板一回头,发现后面的人跟不上,越来越没有悟性。我有时问一些企业家,你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老板说,需要有悟性的人。正是因为缺少一个共同的语言系统,就使得整个企业执行力不足,理解出现偏差,没有正确的方向,你执行的越正确偏差越大。执行力的前提是要高层做出正确的决策或者能正确理解高层的意图,如果把高层意图理解错了,你执行力越强离企业的战略目标越远,执行力的前提在于正确理解高层的意图。 一个企业在高速成长时期会面临很多诱惑。华为在高速成长时期就面临着要选择的问题?——企业究竟将来要做什么?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如何把这种理念、目标让所有的中高层达成共识?这就是一个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建立共同的语言系统,所有的高、中基层对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未来,彼此之间达成共识,这个共识就是一个共同的语言系统。有了共同的语言系统,大家就能正确地理解高层的理念、战略意图,这样可以减少沟通障碍,减少沟通成本。 问题三 为什么企业在组织变革与流程再造过程中,员工感到迷茫、迟疑而不愿跟进,导致变革成效不佳? 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做组织的变革与流程的再造。为什么很多企业组织变了、流程变了,可最后大家却感觉不到效果?很多企业一天到晚都在折腾组织,都在折腾流程,但最后还是产生不了实际效果,终端的客户还是感受不到企业产品与服务的改善,企业的效率有时并没因流程与组织变了以后变得快了。原因在什么地方?组织与流程的背后是什么?——权利与利益;权利与利益的背后是什么?——责任与能力;责任与能力的背后是什么?——人的行为。一个企业不是简单的画一个组织结构图,简单的把流程画一下就算是组织变革、流程再造了,必须改变背后的权利、利益机制。在权利、利益机制背后,必须要建立责任体系和能力系统。在责任系统和能力系统背后,必须要去改变员工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如果在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上不去改变,组织的变革与流程的再造就会流于形式。 组织变革、流程变革的过程中,如不能对员工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观念进行变革的话,那员工就不会理解变革。他会感到,你究竟让我干什么?为什么今天要折腾组织明天要折腾流程?折腾组织、流程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变革的目的是什么?员工如果不理解就会感到迷茫、迟疑而不__愿跟进,最终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给一个大型国企做咨询时,项目还没做完,甲方经理追着把钱给我。我觉奇怪:项目没做完为什么给我钱? 他说,我们最近请麦肯锡做了KPI指标体系,现在考核是基于流程的考核指标体系,这个度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是这个项目的预算完成率,您提前把钱拿走,我在流程上的预算完成率就提前完成了,这个部门的季度奖金就拿到了。 如果组织流程再造的背后没有文化的支撑,靠这种所谓的KPI 指标、靠所谓的制度是管不住的。制度和流程只能管住60~70%,真正管到100%或90%必须要加入文化,必须让员工把这种制度、流程转化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上升到他的理念层面,上升到他的文化行为层面。所以,组织变革根本的是文化的变革,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变革,如果这些深层次的东西不去变革,理念不先行,人力资源的机制不进行系统的变革与创新,不能通过人力资源机制的创新去改变人的行为,去驱动人的行为改变的话,这种组织变革,流程变革,肯定是走形式。员工不理解变革而不愿跟进,变革的成本就高,变革的摩擦系数、冲突就大。很多企业在变革过程当中,之所以引起员工的不稳定,根本原因就是跟员工的沟通太少、沟通不畅,在组织变革过程中文化没有先行。 问题四,企业文化理念与行为严重背离,为什么中国企业的制度成本高? 问题就是文化虚脱。我们现在的企业理念很多,我最近在研究大型国企时,把中国所有的排在前十几名的国企所倡导的理念做了一个梳理,发现,中国的企业现在所提出的口号、理念完全可以跟国际接轨,甚至是现在国际上最时髦的理念我们全有。但问题是,文化仅停留在口号与时髦的词汇上,好像企业文化就是提几句口号,就是挂在墙头上。当然,现在这种文化口号不仅挂在墙头上,很多企业连厕所里都挂了。 问题就在于,文化理念只是一种在天上飘的东西,天上飘的东西会致文化的虚脱。一个企业的文化理念要落地要靠什么?必须要靠文化的建设系统,通过文化建设如何来牵引员工?文化是一个牵引机制,它告诉员工要朝什么方向走,怎么做才会符合企业的要求。但文化又不是自觉的行为,有时需要一种刚性、内在的驱动力。这种内在的驱动力靠什么?—— 靠人力资源的KPI指标体系。考核指标里面如果融入文化的诉求,考核就是刚性的牵引,通过考核的指标,员工照着所要求的考核指标去努力,就可以驱动员工按文化的要求去做。所以对一个企业来讲,文化建设要将文化理念融入到人力资源机制过程当中,融入KPI指标过程当中,如果不融入有时就会有问题。 前几年,我从北京坐飞机到广州,经常发现一个问题,同样的机型而不同的航空公司,有的飞机飞的快有的飞的慢,有的是提前有的是晚。为什么同样的距离、同样的机型,不同的航空公司,有的飞的快有的飞的慢,原因在哪儿?后来我看了中国民航日报上登了一个案例,我弄明白了,是因各个航空公司对飞行员的考核指标不一样,他的工资跟考核指标挂钩的方式不一样,有的飞行员的工资跟他在空中飞行的距离挂钩,你在空中飞行时间越长工资越高,有的是考核飞行员的飞行距离。所以,凡是考核飞行时间的都飞的慢,凡是考核飞行距离的就飞的快。光有考核指标行不行?光有KPI是不够的,如果员工他不认同企业的文化,如果我们KPI指标里不能反应文化的要求,员工就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另外,文化的本身是心理契约,正因为现在很多的企业缺心理契约,就导致企业的制度成本很高,企业行为与员工行为没有自律机制。文化能形成员工的自律机制,企业的契约也有两种,一种称之为劳动契约,一种称之为心理契约。劳动契约是依据市场法则确立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它是一个刚性的,它要解决的问题是要你按制度干,按流程干。另外一种契约是心理契约,是员工自觉自愿的认同企业对他的要求。有了心理契约,员工就解决了一个问题,是我要干,不是领导让我干,不是制度让我干,而是我发自内心的,我愿意承担这份责任和工作。有了心理契约,管理成本就低了,不需要监督了,他能够自觉、自愿、自动、自发地工作,管理成本、监督成本就低了。从这一点上讲,如何通过文化建设,将文化理念融入到考核指标体系当中?如何通过文化建设让员工能够自觉、自愿地去工作?这一点就是现在文化建设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理念在天上飘、员工行为在地上爬的问题,解决制度管控成本高的问题,要靠心理契约,也要靠文化建设。 第五,为什么企业分权分利就分心? 企业高层分割为不同的政治利益群体,难以形成组织的核心力量,这也是文化问题。为什么现在很多的企业一但形成不同的诸侯、不同的利益群体,企业内就会形成利益分化,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 首先是高层价值观不统一,目标追求各异,同床异梦,缺乏一个共享的文化及共同的事业平台,要解决这些问题还要靠文化。对企业文化建设来讲,要使得一个企业建立三个共同体。第一个我们把它称之为利益共同体。首先通过文化建设,把利益规则确定下来,大家彼此间建立一个共同的利益共同体。通过文化建设,明确未来企业要向何处去,我们从事的是一项什么样的事业,形成一个事业共同体。再有,通过文化建设使得彼此之间有共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这是一个企业团队建设的三个层次,从利益共同体到事业共同体,再到命运共同体。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建设过程,就是一个企业不断的从利益共同体上升到事业共同体,最终上升到命运共同体的过程。进入到这个企业,加入这个团队,觉得这个企业有前途,愿意为这个组织奉献自己的一切——从单一的利益共同体走向命运共同体,这个过程也是需要文化的过程。 第六,为什么企业待遇很好但仍留不住优秀人才? 很多企业老板遇到这种问题:为什么薪水也很高,给员工待遇也很好,工资水平也高于同行业水平,可还是留不住人才?企业能不能留住人才,不仅只决定于待遇。常言道,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三者的力量综合起来才能留住人才。而感情留人、事业留人本身就是文化留人,企业内部如果人际关系复杂,彼此之间你防我,我防你,优秀的人才不愿意在这种文化生态当中,大家都是片面的业绩导向,人人自危,最后也会找不到感觉。通过文化建设,如何优化一个企业内部的人才生态环境?如何通过这种生态环境的优化去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提高员工的忠诚度?这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文化建设问题。 第七,企业能做多大取决于企业家的抱负与追求。 我们常说,一个企业的文化来源于企业家文化。中国很多企业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活不长,做不大,就是企业家的境界与抱负封顶。因为很多的企业家都是靠个人魅力、个人勇气抓住中国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机会,很多企业家都很成功,正因这种成功,企业家太自信。中国企业家在全球来讲是比较自信的,为什么呢?他是靠自己一手打出来的天下,所以他特别自信。这个企业完全是靠自己赤手空拳打出来的,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以后,很多企业家不愿意改变自己。恰恰是因为过去成功的这种心态、成功的这种思维方式约束一个企业,企业家的境界就封顶了。企业家的境界和抱负就像一个天花板一样,一个企业能做多大,首先取决于企业家的境界与追求,企业家的境界与追求提不高,这个企业的发展很快就顶到天花板了,做大不了。一个企业家做到一定程度,要有胸怀和抱负。韩国的三星老板李健熙曾讲过一句话,“在三星,除了老婆孩子,什么都可以换”。三星正是仗着这样一种思维,由于老板个人境界的不断提升和突破,为企业的发展不断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大家可以看到,为什么中国很多的民营企业家跟职业经理人彼此间搞不好关系?我在中央电视台做“对话”节目时,侨兴集团老总讲到一句话“请人来哭没有眼泪”。讲的是在广东有些地方有一个习俗,家里亲人死后请一批职业高手来哭,谁家请的职业高手哭声越大说明越孝顺。职业高手哭的好像非常悲哀,但仔细一看,这些家伙边哭边乐,这叫“请人来哭没有眼泪,没有感情”。再一个是没法沟通。现在的很多企业家跟职业经理人打交道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彼此间的理念不一样,文化不一样,行为方式不一样。所以,创业型企业家跟职业经理人之间很难沟通,很难有共同语言。很多的企业聘请职业经理人失败,关键的原因在什么地方?我认为是在文化上,是职业经理人的文化和创业企业家的文化没有融合,职业经理人没有融入到企业中,作为企业的创业老板也没有主动跟职业经理人深度沟通,没有在关键问题上达成共识。比如,很多老板请职业经理人总是抱着太高的期望,总觉得花大价钱请了一个职业经理人就应能够帮助解决所有的问题。但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的现状是缺少一个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很多职业经理人不职业。如果你请来以后对他期望过高,请人时的心态又是短期投机心态,寄希望于这个职业经理人能解决所有问题,那么,这个职业经理人就会有压力,压力太大,职业经理人的行为就变形,一变形业绩就做不出来,业绩做不出来,老板就不满意。所以,这是一个问题,因职业经理人所要做的事是要有助于企业管理系统的整体提升,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在很多老板在过去就是在一个投机心态当中发展起来的,他用人也是沿用这种投机心态。他们没有一种长远意识,对于职业经理人的压力太大,期望太高,使得职业经理人变形。 其次,用人上彼此之间缺乏信任,不能信守承诺。大部分情况是:请你时说的好,来了以后怎么都行。但一旦签了合同后什么都不行了,彼此之间没有承诺,没有一种信任关系。再次,职业经理人必须在一个理性的,系统的环境当中,才能把他的专业技能发挥出来。如果老板是天马行空,个人意志决定一切,企业内部完全是人治,职业经理人进来后发挥不出作用。所以,中国企业家要完成从创业型企业家到职业经理人的过程,首先是企业家自身的行为、思维方式要转型。如果你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不转型,是很难跟职业经理人打交道的。另一方面,职业经理人也必须要改变心态,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企业家如何进行思维的转型和行为的转型?如何提升自己的境界、抱负与追求?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如何从过去的冲锋队队长、救火队队长转化成为一个企业家?——这是中国很多企业家所面临的一个槛。这几年在企业咨询时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如何去帮助企业家完成角色的转型,提升他的境界与追求。通过文化建设,让企业家能够进行自我反省,能够认识到自己过去的那些行为已需要改变,要适应新的环境变化,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型和行为的转型,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建设的过程。所以,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最核心的一点,是企业家自身要进行转型。 第八,为什么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文化对企业的影响最大,造成的障碍最大? 很多人都在关注和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但我认为,中国的企业就目前来讲,真正约束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走向市场的,是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假、大、空的思维方式、官本位的认知系统、非人性化的人为治理对中国的企业家、对中国企业的员工、对中国国民的影响很大、很深远。即使是很多民营企业也深受其影响。民营企业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即中国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越来越像国有企业,为什么呢?并不是因为民营企业的组织形态等越来越像受计划经济影响的国有企业,是因为很多虽是民营企业,但脑子里面重权利,重职位,做事说话喜欢假大空,重议论不重行动,这种习性到今天对企业仍具有重大的约束作用,这种办企业的思维惯性是受几十年的计划经济的影响所导致。 企业做大后,计划经济的烙印和影响潜移默化,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民营企业,最终越来越像国企。我去过一个民营企业,这个企业竟然设了一个办公厅。按照中国的行政机构设置标准,一个组织要设办公厅,这个组织就应该是部级单位,办公厅下面要有处,处下面要有科,科下面有股。这个企业为什么搞一个办公厅?为什么要按部级单位设计?当我们和企业的高层讨论这个问题时,他讲,这跟企业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关,他们的很多客户要么是国企、要么是政府事业单位,这些客户都有着非常强的官本位意识、官僚文化。很多都是局级单位,副部级单位,很多客户代表都是局级或副部级干部,你不应付的话就很难做生意。前几年,我去浙江一个村办企业做咨询,这个企业年销售当时已达几个亿,是 在全国小有名气的企业,当企业的董事长与我交换名片时,我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名片上,在董事长的称谓后还加了一句话“县委组织部认定的副科级干部”。如何通过文化建设去强化优秀文化对企业的积极影响,弱化计划经济体制对人的观念和行为的影响,这一点非常重要。
  • 查看详情>> 从事了几年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与培训,为了向别人借鉴和学习,不时会看看别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介绍,然而看了之后常常会令自己感到迷惑,很多人都在讲这个主题,但内容五花八门,课程大纲往往乍看上去非常精彩,却会让我产生这样的一些疑问:这课怎么能这么讲呢?这样能够产生正面的效果吗? 我们先来澄清职业规划顾问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再来谈谈我对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的看法。 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咨询的来询者,或职业生涯规划培训的学员来说,命运并不由职业规划顾问决定。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最了解自己的是你自己本人,而不是别人。职业规划顾问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测量手段,在短时间内去了解你,但这种了解始终是有限的。就像我们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样,父母养育我们,看着我们成长,除了我们自己,也许就是父母最了解我们吧。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经常会觉得父母并不了解我们。除了父母,还有夫妻可能是最彼此了解的吧,可我们也会看到,当两人出现婚姻危机时,经常会说“当初选择错了”。虽然以上这两种情况都存在双方沟通的问题,但我们也可以发现,真正的了解其实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其次,由于我们周围的环境是不断在发生变化的,也许在某一时点适合你的工作,在另一个时点可能成为你并不满意的选择,但这种环境变化的感受只有你自己本人可以体会,职业规划顾问因为并不处在你的环境中,所以有些问题很难深入理解。 职业选择牵涉到很多的因素,例如个人兴趣、价值观、能力、薪水要求、工作地域、家庭感情……等复杂的情境。发生职业困惑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站在这些十字路口中迷失了方向,职业规划顾问的作用在于帮助你去澄清方向。通过不同的手段陪伴你进行自我探索,去了解什么是你最感兴趣的东西,什么是你内心深处坚守和抱持的东西,什么是令你真正开心的东西,去了解和澄清我们生活中许多重要却经常忽略的东西。和你一起去发现各种可能的职业发展路径,然后一起去制订计划,而做出决定和执行计划的是你自己本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是自我成长的过程,职业规划顾问是这个成长过程的陪伴者,过程的主角还是你自己。 从上面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职业规划顾问是一个陪伴者和促进者,他并不能取代来询者进行自我决策。由此也就决定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训时,我们应该如何去促进受训者对自己的生涯有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而不是指出自以为是的必然发展方向。这同时也决定了职业生涯规划培训不能是强理论的培训,而应该是强体验的培训。 职业生涯规划培训一般会有两种不同的对象,一是求职者,其中尤以大学生为多;而另一种就是面对企业(机构),可能是企业的管理人员、普通员工或者是新人。当面对不同受众时,培训的重点也会有所区别。对于企业(机构),需求更为复杂,在培训设计上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考虑: 为了促进受训者在组织中的职业发展,我们不仅要促进受训者的自我认知,而且需要以自我认知为基础,帮助受训者思考如何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理解人与人的差异性来促进工作中的和谐与合作,更重要的是促进员工通过良好的自我认知来激发内在动力,并将这种动力和企业价值观、愿景等相结合,产生内在承诺,从而促发他们的高绩效行为。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培训,为员工构建一个成为自我导向的卓越员工的基础,是这门培训对企业机构所具有的更重要的意义,而这也往往是许多人所不能察觉或忽视的。

首家按效果付费的培训众包平台

0755-83802522

周一至周五 09:00-18:00